【談股市】十一月份檢視持股鴻海現況(含第三季法說會內容)


一、前言

近期鴻海的股價自從達到265元高點後,就開始往下修正,外資也開始積極轉買為賣,這時候很多散戶就開始操著市場的口訣「回檔就是機會」、「買綠不買紅」等等這些偽知識,把外資手中賣的股票買走,就是因為散戶開始以為現在淨值比還在2倍就是在撿便宜,所以股價因此下跌,我在很早兩三年前講過,在淨值比1倍時的散戶是有護盤力道的,但如果是在淨值比2倍的散戶,基本上就是等著被修理的,因為外資有的是籌碼可以賣,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從八月底開始就一直在提醒,不要在買股票了,連鴻海都不應該買,因為只要越多散戶買,股價越容易下跌,散戶就是一盤散沙,在怎麼樣都沒有任何護盤力道,這跟淨值比1倍的散戶不一樣,淨值比1倍的散戶是資產實力比較高的價值投資者散戶群,淨值比2倍的則是韭菜散戶居多。

不過我的文章也不是在照顧那些韭菜,我之前講過,我接下來鴻海的文章主要是分享給長期價值投資的投資人看的,讓鴻海投資人對鴻海這家企業的科技技術能量與營運方向,更具信心。

鴻海在第二季度,AI伺服器營收年增率已超過六成。此增長動能於第三季急劇加速,隨著新一代AI機櫃進入量產,已達成了季增300%新台幣一兆元的規模。此輪增長主要源於兩大動能:一是大型雲端服務供應商(CSP)為滿足全球對算力的渴求而持續擴大資本支出,二是世界各國政府陸續展開的「主權AI」專案進一步催生了龐大需求。鴻海目前在全球AI伺服器市場已佔有約四成市佔率,並設定了未來取得更高份額的目標。公司與北美主要CSP客戶在GPU及ASIC兩種解決方案上都有長期且穩定的合作關係,這也是為什麼鴻海在AI伺服器是龍頭。

鴻海之所以是AI伺服器的龍頭,不是只是因為單純規模大而已,在技術也是領先的,首先就是我兩年前講的數位孿生,現在你都能看到鴻海都公開他們的數位孿生技術發展,另外還有半導體的技術能量,如果各位還有印象,去年第二季法說會中,鴻海有在法說會低調提到玻璃基板雙面RDL技術已建置,這個技術主要是應用在AI伺服器的HARM硬碟,目前的容量約50TB,因應AI伺服器規格升級,到2028年預計要開發出128TB的硬碟,可是呢?散熱就要越好,目前的碟片基板是使用鋁合金基板,熱負荷約攝氏70度,如果要使用到128TB,讀取速度跟容量因為都提高,那相對應的熱負荷越高,因此需要玻璃基板,玻璃基板的熱負荷可高達攝氏500度。

而玻璃基板這個技術目前是康寧這家企業市佔率站最大宗,高達四成,鴻海如果以後要配合輝達進行伺服器組裝,成本會壓不下來,好在的是,全亞洲唯一家有這個技術的企業,就是正達,而且還是鴻海的子公司,正達預計明年月產100萬片,2027年則能達到500萬片。這就是為什麼廣達跟緯創在技術跟成本上比不過鴻海的原因,鴻海是有能力自產零組件跟模組的,無須靠其他企業供應。


談到記憶體,前幾個月美股美光,股價屢創歷史新高,因為AI伺服器的爆發,以及AI PC換機潮,讓原本已經降低供應的記憶體,進入了供不應求的景氣循環底部,記憶體報價開始喊漲,台灣近兩個月的記憶體三雄,也就是南亞科、華邦電以及旺宏,股價直直飆漲,但是他們做的是Dram或者是SSD,都是算熱資料處理的記憶體,技術門檻較低,毛利也不高,所以我會講說單純就是股市市場常見的炒作手法,記憶體有分兩大類,處理熱資料的跟處理冷資料的,所謂的熱資料就是常常會需要存取的資料,冷資料則是比較不會移動的資料,Dram或者是SSD都屬於熱資料,熱資料在AI伺服器裡頭的比例沒有冷資料來的多,如果以資料容量比例來講的話,冷資料高達八成以上,所以你如果要投資記憶體概念股,鴻海絕對是重中之選,鴻海開發的HARM硬碟就是在儲存冷資料的記憶體,並且還是玻璃基板版本的,毛利更高,穩定性更高。

如果真的要投資處理熱資料的記憶體,其實最高規格的就是HBM,技術門檻極高,毛利也很高,但這個只有三星、海力士跟美光有在做,那你投資南亞科、華邦電以及旺宏是要做什麼?美光飆漲有他飆漲的理由,結果台股記憶體三雄不知道湊什麼熱鬧的。

前言大概讓大家了解接下來明後年鴻海為什麼可以持續獲取輝達AI伺服器大單的原因,這些都是增加投資人續拿鴻海股票的強心劑,別看近期股價回檔就在那心灰灰意冷冷的,實際上鴻海的實力持續在進步中!


接下來就帶各位來看鴻海第三季財報的表現吧!本文僅針對鴻海進行分析與個人投資紀錄,不代表任何買賣推薦,請自行酌參。


二、第三季財務表現


財務三大報表我就不重述了,各位就自行去看法說會企業講什麼就足夠了,但是有一個地方我覺得必須要讓各位了解,那就是第三季的淨值變化,第三季與第二季的淨值相差了12元,比第二季的EPS大很多,來帶各位一步一步拆解多出來的淨值是哪裡來的。



首先來看一下總淨值,也就是「歸屬於母公司業主之權益」,從 114年6月30日的 $1,460,387,759 仟元增加到 114年9月30日的 1,636,166,359仟元,總計增加了175,778,600 仟元


這項目的增幅除了EPS,也就是「本期淨利潤」的貢獻外,還有「其他權益」以及「股本與資本公積」的增加:


1.保留盈餘 (本期淨利)

本期淨利是保留盈餘的主要來源,屬於母公司業主之本期淨利為 57,672,785 仟元


2.其他權益綜合損益(OCI)

歸屬於母公司業主的其他綜合損益(OCI)94,494,792仟元,接著細看「其他綜合損益(OCI)」的組成變動包括:

  • 國外營運機構財務報表換算之兌換差額: 該項目在 114年7月1日至9月30日期間產生了 84,700,449 仟元(集團)的利益。雖然從年初到9月30日累計仍為損失,但第三季度的回升是權益顯著增加的重要原因。
  • 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權益工具未實現評價損益: 該項目在 114年7月1日至9月30日期間產生了 20,146,758 仟元的利益。


3.股本及資本公積

由於公司進行了股份交換交易,導致股本和資本公積增加:

(1)與東元電機的股份交換:本公司於民國114年9月25日完成了與東元電機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交換,為交換東元普通股237,644仟股,本公司發行了普通股72,481仟股。

    ◦ 這項交易導致股本(以面額10元計算)增加約 724,810 仟元。

    ◦ 同時,產生了 「資本公積-發行新股溢價」 22,778,184 仟元。

    ◦ 此舉直接增加了歸屬於母公司業主之權益總額 23,502,994 仟元

(2)可轉換公司債轉換: 本期亦有可轉換公司債轉換為普通股,產生股本增加 389 仟元,資本公積增加 5,092 仟元



接著我們來總結以上三個項目的金額,每股淨值從第二季末的約 $105.14 元上升至第三季末的約 $117.18 元,增加約 $12.04 元。這次淨值變化比較複雜一點,花了很多時間看財報,也讓各位好好了解怎麼去看這些小細節,這都是有頭有尾的東西,絕不是憑空而來。



法說會很多內容,我就不像個鸚鵡在那重述,沒什麼意義,投資人自己去用耳朵聽用眼睛看,我這邊講一些我對鴻海科技發展的看法,這還比較實際,所以最後來談一下半導體技術的發展,尤其是SiC的MOSFET。


鴻海這幾年在碳化矽(SiC)這塊,從上游長晶、磊晶、晶圓、MOSFET到最後的功率模組,全都自己來,2025年已經是台灣最完整的SiC垂直整合廠。鴻海自己做的SiC主要就兩大電壓等級:800V跟1200V,雖然都是SiC,但角色、賺錢速度跟未來爆發力完全不一樣。

先講現在最賺、最紅的800V。鴻海在2025年第三季法說會講得超清楚:他們把800V SiC當成電動車快充跟AI伺服器的救命稻草。為什麼?因為現在新世代電動車(小鵬、理想、現代、KIA、甚至特斯拉下一代)通通跳到800V平台,電池電壓800V之後,充電15分鐘就能充80%,續航直接多跑100公里以上。這時候車上的車載充電器(OBC)、DC-DC轉換器、還有一些輔助系統,最適合塞的就是800V SiC MOSFET,損耗低、體積小、效率高,做出來成本也比較好控制。更猛的是AI資料中心!鴻海自己在高雄蓋的AI超級電腦機房,直接把整個機櫃電力從48V跳到800V直流供電,省電、省銅線、機櫃可以塞更多GPU,鴻海說這套「800VDC高壓直流供電」就是靠自家SiC撐起來。法說會直接秀照片:高雄AI Factory已經實裝800V架構。所以現在鴻海800V的訂單是滿滿兩頭燒:電動車快充一頭、AI機房一頭,量大到爆,良率又高(已經95%以上),毛利率至少有四字頭。

再來是1200V,鴻海把它當成「大哥級產品」。1200V耐壓更高,安全裕度更大,所以主要用在最暴力、最吃電的那塊:電動車的主驅動逆變器。就是你踩下去,馬達瞬間要爆發500匹、800匹馬力那塊,電壓尖峰可能衝到1000V以上,這時候800V就不夠保險,得靠1200V才扛得住。鴻海早在2022年科技日就秀過1200V 800A的超大功率模組,當時就說這是要給自家MIH電動車平台用的主逆變器。法說會雖然沒有像800V講得那麼誇張,但也偷偷提到1200V已經在跟歐洲大車廠、還有中東充電樁客戶談design-in。簡單講,1200V就是鴻海留著打高階電動車、商用車、甚至工業馬達、風電這些硬仗的王牌。

但為什麼現在800V賺得比較爽?因為1200V做出來真的比較難。要長更厚的外延層,對晶圓缺陷超敏感,一顆小黑點就可能整片報廢,所以良率還在爬(大概85~92%),成本比800V高了快三成,雖然賣價貴,但毛利還是被吃掉不少。鴻海現在6吋產線主力先跑800V吃量,1200V則是慢慢養大,8吋產線開出來之後才會真正放量。

所以鴻海的策略很清楚:800V現在就是現金牛,電動車快充+AI機房雙引擎,2025到2027年先賺飽一波;1200V是已經埋好的核彈級產品,等到所有車廠的主逆變器全面換SiC、8吋產線滿載之後,它就會變成下一個毛利怪獸。法說會雖然只點到800V的高雄AI Factory,但1200V的模組早就準備好,等市場一喊換,它隨時可以炸開。

最後來小結一下,鴻海現在靠800V在電動車快充跟AI資料中心大撈現金,1200V則是握在手裡、準備打高階主逆變器跟工業大單的終極武器。未來在2026年之前,800V一定是最大功臣;2027年之後,1200V很可能反過來變老大。這就是鴻海SiC的兩階段引擎的火箭策略。


三、結論

我從2021年開始投資鴻海,2022年底全數資產集中投資鴻海,講鴻海也講了三年多了,這次就最後一次每月發分享專文,明年開始,改召開法說會後再分享,其他時間就不定期分享鴻海的技術,就像今天提了半導體的技術,明年可能就會談談鴻海的低軌道衛星或者量子科技,會這樣的規劃很簡單,鴻海的財報已經進入成長階段了,動能很強,基本上財報都不會有太大問題,那也沒什麼好解說。

鴻海是我的主倉,之前佔了八成,現在七成多,因為十月份加碼了Unity,鴻海倉位會相對變小,但絕對投資金額還是一樣很龐大,我也不打算做任何賣出的動作,只有企業或產業飽和了,再來考慮其他的投資標的,否則鴻海不意外就是我的終身投資。

明年如果Unity 也噴發了,接下來就會啟動我的第二階段投資計畫,台股投資華碩,美股則是亞馬遜,也就是說我的第一階段價值投資計畫鴻海和Unity 算是功成身退了,所以可能在2027年之後,我會變相比較集中講華碩與亞馬遜,就像去年跟今年集中講Unity一樣。

到第三季為止,鴻海已經海賺EPS 10元了,第四季至少也會有4元,也就是一整年能夠賺14元,那麼明年股利至少會發個7元跑不掉,這些股利未來我也不太可能拿來加碼鴻海了,則會將這些股利先存起來,作為崩盤時進場的現金。

但如果明年Unity 還是沒飆漲,我也可能就直接進場Unity ,到時候見招拆招。也提供給跟我一樣持有鴻海或Unity 的投資人,參考我的投資模式與思維。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