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股市】八月份檢視持股鴻海現況(含第二季法說會內容)
一、前言
首先來回顧一下我的鴻海投資歷程,鴻海是我的投資主戰力,從2021年開始陸續加碼,當時還是在107元首先進場,我在當時常常一直講說,鴻海股價只要跌破所有均線,就是直接無腦買,那時候三年線還在90元,淨值也差不多不遠,到了2022年聯準會降息,迎來了經濟修正,我仍持續加碼,直到2023年,三年線跟淨值慢慢逼近100元,2023年第四季股價崩跌,最低來到94元,跌破了三年線跟淨值,那時候就是因為中國鄭州疫情擴散,導致鴻海鄭州廠封鎖隔離,那又是鴻海生產蘋果手機的重鎮,很多人就覺得鴻海要完蛋了,我就是依照我左側布局的邏輯,把我所有的資產全部丟進去鴻海,讓我當時的成本落在102元。
到了2024年三月,外資不知道吹起什麼風,股價一路飆到234元,隨後外資炒作完畢就一路往下修,我是不賣股的,因為我是做投資,不是做投機,今年又因為股價居高都沒有符合我左側布局的條件,所以我只是每個月固定把薪水花剩的資金拿去加碼再投入,所以2024年其實沒有加碼太多。
基本上會這樣子做,是因為我的主要資產都已經在100元時全部壓進去了,所以後續漲上去買的,都不是為了要賺價差,只是想增加一些張數而已,並且我在2024年選股選出華碩作為我台股第二持股,在鴻海飆到234元時,我選擇進場了450元的華碩,但也是僅此一次,大概也只投入了四萬元,隨後2024年六月分以後,鴻海淨值比修正低於華碩,我就轉往持續加碼投入鴻海,所以華碩是我的備選,目前持股比例非常低,還低於Unity。
但今年四月份,因為關稅議題,股市崩盤,我以同樣的操作模式,在鴻海跌破三年線時,二度重壓進場,也就是差不多130元左右的位置,所以我目前總成本均價拉到110多元,這個我還沒去扣除掉領過的股息股利,否則我的成本是會更低的,不過這次的資金只有我第一次重壓的一半多一些,但也是很值得了,如今股價逼近200元,這筆資金的未實現損益至少也有50%,簡簡單單又暴力,我只管買進,然後長期持有,就能穩贏賺錢,這比那些愚蠢的投機客殺進殺出還要簡單,他們只會操著一口聽起來好專業的神奇招數名稱,結果到頭來都是白忙一場,我是不懂投機客憑什麼來對我指教。
我講過愚蠢的短線投機客永遠不懂價值投資者兩個在股市中穩贏的優勢,第一,就是能夠躲過短線震盪的折磨,第二,擁有複利效應的致富利器。所以你不要跟我說那個達人、神人、博主,他們各種短線爆賺的傳說,我一個都不信,全都是神棍。
我就講簡單點,你怎麼會相信吸毒的人會有什麼偉大的出息呢?我也不知道這個世界是怎麼了,把短線交易當成崇拜的事情在看,這些人在我眼裡看來,都是在向著吸毒的人跪拜,我也是暈了,當你對股市看的越通透,你會發現你對這個世界、對這個社會一樣看得很通透,比如像是,一堆人沉迷在奇怪的宗教團體,你不覺得這種現象就好像一堆粉絲對著投機達人、神人、博主崇拜一樣嗎?
股市中腦袋清楚的人不多,你不要看我粉絲少,其實這才正常,只有少數的人才能邏輯清楚明白,我是分享給各位各種善良、正直與道德的正確投資知識,是能夠帶來穩定財富的,這世界最缺的就是真正身而為人的善意與正義,人要懂得雙贏、共贏,不是用各種手段去割別人韭菜。
有點講偏了,但鴻海是一大筆非常滿意的投資,看我文章的人應該也有個兩三年了,所以我現階段在鴻海分享的東西會更高層次,也就是說更偏向健全心理面的層次,什麼技術面跟籌碼面,你會發覺我近兩年的鴻海文章已經不怎麼再提了,這不同於Unity,主要就是讓鴻海投資人有信心穩定加碼及持有股票,同時對這世界的人性看得更通透,不僅財富要自由,連心靈上也要自由,不要以為這樣很簡單,很多人會因為股價上漲而輕易賣股,那麼未來鴻海在麼賺都與你無關。
前言還沒談到鴻海就講這麼多了,但各位還是要按耐住性子看下去,最後來回顧小談一下下半年鴻海的GB300。
在2025年7月,鴻海持續 GB300 伺服器的設計與驗證,第三季進入量產階段,9月起開始大規模出貨。鴻海的冷卻板與歧管已通過 NVIDIA 及主要雲端服務供應商的認證了,自2025年8月起也正式切入 GB300 出貨,部分 CSP 客戶也已開始導入了。
鴻海預計 GB300 伺服器將於2025年第四季(10-12月)實現顯著出貨量成長,且這次法說會也說明AI伺服器已占鴻海伺服器營收逾50%了。
GB300是 GB200的加強版, 一樣也是搭載「Blackwell Ultra」架構,包含72顆 Blackwell AI GPU,每顆配備288GB HBM3E記憶體,單卡功耗1400W,較 GB200 NVL72 提升約50% FP4 運算效能,能夠支援更複雜的AI推理與訓練任務(如代理式AI與物理AI)。設計較不一樣的地方是,採用全液冷設計,搭配 NVLink 5.0(每顆 GPU 提供1.8TB/s頻寬),並使用 Bianca 主機板(與 GB200 相同),這樣可以降低供應鏈轉換難度,加速量產進程。鴻海的液冷技術與組裝能力在 GB300 的高效能表現中非常重要,也是逐步拉開與其他二三線組裝代工廠的重要轉折點。
在GB200生產過程中,各位常常會聽到新聞說什麼設計出問題,然而GB300 的量產相當順利,主要是得益於鴻海與 NVIDIA 解決了先前 GB200 伺服器的技術問題,包括液冷系統洩漏、GPU 過熱及晶片間連線問題。
所以不要再說什麼GB300出現什麼散熱問題,這些製程都是鴻海一步一腳印去建置起來的,越困難的產品架構,越有利於鴻海訂單佔比,這就是龍頭的實力。
GB300前言就先提到這,接下來就帶各位來看七月份營收及第二季財務表現,本文僅針對鴻海進行分析與個人投資紀錄,不代表任何買賣推薦,請自行酌參。
二、第二季財報表現
首先來看損益表,第二季營收為新台幣1.79兆元,較前一年同期增加百分之16,為歷年同期新高。如果用美金計價,則年增約百分之18.6。 業外賺了85.53億元,較前一年同期增加百分之125,主要得益於夏普出賣堺工廠,所以夏普第二季賺約57.2億元,與去年夏普同期第二季1.22億多了55.98億,以鴻海持有夏普34%來計算,夏普第二季貢獻約賺19.4億元。
三率部分,毛利率百分之6.33,年減百分之0.09,主要受匯率影響。營業利益率百分之3.16,年增百分之0.28,主要受惠於費用率下降。這是因為本季營收成長達百分之16,而費用僅增加百分之4。
今年第二季淨利率為百分之2.47,較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0.21。
EPS部份,第二季的EPS 3.19元,較前一年同期增加0.66元。
所以對於Unity這種尚未轉虧為盈的企業,我就會帶各位看現金流量表,而不是損益表,而像鴻海這樣的優質企業,就交叉比對損益表跟資產負債表即可,我們只要知道有那些項目好像怪怪的,再去看財報揭露的資訊,確認不是營運上出問題就好,就比如剛剛看到明明損益表是盈餘的,為什麼淨值卻是減少,就去檢視資產負債表,我們看財報的邏輯就大概是這樣,就是尋找原因。所以沒問題的,你就不要自找麻煩去找原因了,又沒有問題,你要是找什麼原因,我講的很明白吧!邏輯思維要搞清楚。
第二季的表現有一個很大的亮點,就是雲端網路產品的占比41%,首度超越了消費智能產品占比35%,這也實現了劉董說的,鴻海的伺服器將成為與消費智能相當的第二隻大腳,消費智能年營收以往能穩定賺至少3兆元,而雲端網路賺1兆元,但今年雲端網路至少能賺3兆元,電腦終端與元件其他,約能賺1.5兆元,所以今年至少能賺個7.5兆元以上都沒問題,其中元件與其他因為EV相繼出貨,也可能在多個0.5兆元,就能挑戰八兆元大關了。
至於第二季電腦終端產品表現不如預期,主要原因是因為今年第一季因為關稅的問題,有提前拉貨,所以你可以看到第一季的電腦終端營收為3111.29億元,相較去年同期2411.25億元,年增29%,第二季的電腦終端營收為3115.66億元,相較去年同期3301.13億元,年減5.6%。
但是你看整個上半年的話,上半年電腦終端營收為6226.95億元,相較去年同期5712.55億元,年增9%。因此截至目前為止仍是優於預期的表現。
再來是第三季的展望,消費智能年對年的部分,鴻海說明其實出貨來講是與去年持平,但因為匯率的影響,所以評價為相較去年同期略為衰退,但就我前面所講的,匯率是浮動的,實際賺到的錢至少是與去年同期持平;接著是電腦終端,鴻海仍然一樣保守,不管是季對季還是年對年,都給予衰退的評價,從華碩的法說會說法來講,不管是季對季還是年對年,都相當樂觀,季對季預計季增5%至10%,年對年更不用講,華碩預計下半年迎來商用PC、教育PC等換機潮,再加上在台灣市場的領先地位,所以也是相當樂觀,但鴻海因為評估關稅與匯率的問題,保守給予指引為略為衰退,我認為到時候實際上的表現還是一樣優於預期。
再來是鴻海最大的亮點,這張頁面整個打臉投行機構的嘴,伺服器營收已超過兆元,鴻海也有表示AI伺服器已經超過雲端網路產品的五成以上,今年的雲端網路產品預計賺3兆元,也就是說光是AI伺服器至少也能賺1.5兆元,你在看看廣達跟緯創,光是上半年,廣達總營收9897.94億元,AI伺服器營收大約在4,900億至5,900億元之間,緯創總營收8977.7億元,緯創第二季伺服器業務占總營收比重達74%,上半年整體伺服器業務占比約70%。 假設上半年伺服器營收占比以70%計算,則AI伺服器營收約為新台幣6,284億元。
鴻海上半年雲端網路產品營收為1.297兆元,假設AI伺服器佔比50%至55%,那AI伺服器營收約略在6485億元至7133億元,到底誰才是AI伺服器龍頭,我就當你投行機構在2023年到2024年都瞎了眼算了,今年總不能再拿鴻海AI伺服器佔比不高來說嘴鴻海不是AI龍頭吧,鴻海就是鐵實了是個實實在在的AI伺服器龍頭,第二季新的CEO楊秋瑾也霸氣的直接講,「我想在這裡跟大家特別的強調,鴻海今天能在AI領域展現強大的競爭力,是因為長期在 ICT產業所累積的核心實力。這個根基是來自於垂直整合能力與持續投入的研發技術。 這讓我們在伺服器、資料中心、終端產品等領域,都建立了非常明顯的競爭優勢,也穩固了我們在市場的地位!」
再來是七月份的大事件,也就是與東元策略聯盟,到底東元有什麼魅力值得鴻海結盟?
首先就是要來思考鴻海的需求是什麼,在AI伺服器的產業中,鴻海有完整的一條龍式服務的基礎設施建置能力,但為了更快速的擴張,必須要朝「模組化」的方向走,這個好處在於不僅建置的速度更快,未來在維護與更新,都相當迅速便捷,並且不需要停機就能執行,避免客戶的營運停滯。
鴻海希望更強化模組化這一塊的技術和布局速度,而東元在機電系統(如電機、電源管理、散熱技術)具備深厚技術基礎,與鴻海在伺服器製造及供應鏈整合的能力互補。這種合作能加速模組化解決方案的開發與市場化,提供從硬體到機電系統的完整服務。希望能夠達到鴻海的目標「打造更完整、更具競爭力的模組化資料中心解決方案」。
所以這樣的合作,主要就是「模組化」資料中心,這也是未來的趨勢,鴻海則走在最前端,並且還加速前進,與東元的合作,將能與市場其他同業拉開更大的差距,讓他們看不倒鴻海的車尾燈!
再來就是主權AI,尤其是國家主權AI,這種就是國家級的大單,但是因為是政府機關的預算來源,這就不會像是企業客戶這麼快速就能看到的營收表現,也就是說,短期AI伺服器獲利的爆發,靠的是像谷歌、亞馬遜、微軟、META這些企業下的訂單,長期來講則是國家主權AI,包含正在合作的台灣、美國、墨西哥、菲律賓等,未來淺在合作的國家可能還有日本以及阿拉伯,因此鴻海的雲端網路產品的成長持續性是相當長遠的,比起其他的二三線組裝代工廠,根本是天與地,只要時間拉長了,鴻海股價可能到了500元以上,其他同業的股價都還在200元以下。
其他的重要事業發展,就請各位自行參考鴻海法說會影片的內容。
最後是問答環節,總共有九個問答,我請AI摘要如下做為結尾,鴻海沒有什麼大問題,基本上都是非常樂觀的前景,什麼關稅還是匯率,這些都是短期現象,我已經講了不知道幾百遍了,所以投資人只要長期持有的情況下,基本上都完全沒問題。
1. 關稅影響(方文妍提問)
楊秋瑾:關稅挑戰在於政策多變性,鴻海憑藉全球230+園區、關務監測系統及彈性物流網絡,提供全流程服務,快速應對客戶需求。關稅雖帶來挑戰,但也促進供應鏈優化,轉化為長期競爭優勢。
2. AI伺服器需求與市佔率(方文妍提問)
楊秋瑾:AI伺服器需求供不應求,CSP資本支出上調,主權AI專案增加。鴻海擴建產能,與東元結盟延伸至模組化資料中心,市佔率預計持續提升,因參與新產品開發及客戶多元化。
3. 匯率影響(方文妍提問)
黃德才:新台幣升值1元影響營收3%、毛利率0.1%。第三季美元貶值10%影響利潤,但透過營收成長及費用管控,維持全年營業利益率與去年持平目標。
4. AI伺服器生產瓶頸及美國投資(Sharon Shih, Morgan Stanley)
楊秋瑾:
生產:第二季AI伺服器生產及機櫃測試突破,良率提升,第三季出貨季增300%,無新舊機種交替空窗期。
美國投資:已在12州布局,AI伺服器投資超15億美元,計畫在德州、威州、加州及Ohio擴產,滿足客戶需求。
5. 資本支出及AI伺服器細節(Angela Hsiang, KGI)
黃德才:上半年資本支出增長22%,符合20%以上目標,全年約1,600-1,700億元,2026年規劃待定,視客戶需求調整。
巫俊毅:AI伺服器佔比超50%,新舊機種需求均強,無明顯交替影響,GB200/300需求基於算力提升,第三季出貨持續成長。
6. ASIC AI伺服器及Ohio資產處分(Wayne Liu, Neuberger)
楊秋瑾:ASIC伺服器佔2024年AI營收20%,市場快速成長,鴻海提供垂直整合服務,客戶基礎擴大,市佔率預計優於產業平均。
巫俊毅:Ohio資產處分為提升財務靈活性,MODEL C初期在台生產,美國製造目標不變,資金將用於擴大AI及雲端網路投資。
7. 機器人合作(侯冠州, 工商時報)
巫俊毅:與NVIDIA合作開發人形機器人AI模型,應用於智慧製造,科技日將展示最新一代機器人及應用案例。
8. 電動車合作(楊思敏, 民視)
巫俊毅:與三菱簽約後,多家日本車廠表達興趣,第二家客戶即將公布,提供平台授權、共同開發或代工,協助客戶快速上市。
9. AI伺服器及消費智能產品(Arthur, 富邦證券)
巫俊毅:AI伺服器第三季年增170%,因良率提升及新客戶訂單,市佔率持續提高。消費智能產品數量穩定,營收衰退主因匯率影響,非ASP問題。
三、7月份營收狀況
我們可以看到今年七月份的營收,鴻海有特別標註美元計價的結果,因為台幣升值了10%,所以一般散戶看到鴻海七月營收年增只有7.25%,就在那覺得不滿意,但是如果以美元計價來看的話,就是年增17.3%,所以實際上來講,七月份的表現是非常強勁的,七月做為第三季的第一個月,這是很強的表現了,最強的會在九月,歷史最高單月營收紀錄是2022年9月,營收為8223億元,去年9月營收則是7330億元,只要年增個12%以上,就能再創歷史新高了,這其實滿容易達到的。四、結論
截至目前為止,鴻海上半年營收賺了3.4兆元,19.68%,去年下半年賺39.85兆元,如果也能年增兩成,也就是說今年下半年預計能賺4.8兆元,那麼全年度有機會賺8.2兆元,這表現非常強近,全年度EPS有可能達到14元,那明年股息至少也有個7元,非常可觀。
這次的法說會,是由新的輪值CEO楊秋瑾來主持,之前三月份我有分享過對她的看法,我再稍為重述一下作為結論好了。
以前鴻海是各事業群各自為首,像個大雜燴,每個部門自己衝業績,現在慢慢轉成中央統領的企業,這輪值CEO交接就是個鴻海在轉型必經的過程,鴻海是一個非常成熟的大企業,之後的CEO必須要由對企業熟悉的資深人員擔任,這樣才不會有嫌隙,這不能用與Unity這種中小企業比較,大企業如果高層越用外聘傭兵,越容易垮台,小企業的話是加速扶持走入軌道,所以各位在看一家企業怎麼聘用CEO或高管要這樣去看待。
而楊秋瑾對鴻海能有什麼幫助?她不只是輪值CEO,還是全球校園運營長跟物流負責人,原來負責的業務是鴻海的「S事業群」(半導體事業群)跟物流業務。S事業群可是鴻海轉型高科技的關鍵,是負責半導體、晶片這些硬核的科技事業,像是幫電動車跟AI伺服器相關事業。而楊秋瑾就是要能把半導體技術跟鴻海的電動車(像MIH平台)串起來,讓車子變得更聰明、更省電。
另外她所負責的物流也很重要,鴻海是一下遍布全球的大企業,截至到現在全球已經超過230個園區,而且這個數字還在持續增加。所以貨物得送得快又準,藉由她的經歷,能夠把供應鏈處理的順遂,對企業成本跟營運效率來講是大大加分。所以鴻海不只是一個專門生產製造的企業,而是拓展到全流程的服務能力。這也是為什麼鴻海在面對關稅政策多變的時候, 仍舊能夠處變不驚的應對的底氣。
楊秋瑾也講,鴻海在多年前有已經在各個國家建立廠區,關稅的挑戰最大的問題,不在於課多少稅,而是在於川普瞬息萬變的政策,對於沒有事先佈局好的企業來講,根本來不及建廠應對,所以關稅對鴻海來講,不僅不是利空,還是最大利多,因為能夠明顯拉開與同業之間的差距。
所以投資鴻海的人,都不需要對關稅跟匯率有太過度的操心,你只管在股價遭修正時,像我一樣加碼,並且長期持有,基本上就是等風頭過了,股價自然就又上漲了,甚至創新高,鴻海300絕對是遲早的事情!!
再次聲明,本文為個人持股紀錄分享,無任何買賣推薦,請投資人自行評估投資風險,自負盈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