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股市】2025年第二季華碩財報概況


 



一、前言

我寫華碩的專文是從去年四月,先從分享選股思維開始,也讓大家了解我為什麼會投資鴻海以及Unity ,直到最近我也選出美股備選亞馬遜,你會發現我選股邏輯是一致的,因為成功是可以複製的。

華碩目前雖然只佔我四萬元這種微不足道的資產比例,但也是相當重要的投資之一,因為他的ROE非常高,不輸給鴻海,所以只要當鴻海開始飆漲上去,我就不會再加碼投資鴻海,因為你去買昂貴價的鴻海就是在徒增更多的風險,投資人一定要保持正確的投資邏輯和原則,你再繼續買過於昂貴股價的股價,其實就是錯誤的邏輯了,並且與自己立下的投資原則相違背,這也暗示著你這個人做事情毫無章法,你很快就會憑實力賠回去,前功盡棄,而且,如果論籌碼面,你在昂貴價購買股票,等於是買了主力倒的貨,你在股價過於便宜的時候買股票,是買到愚蠢主力亂丟的籌碼,你在昂貴的股價買股票,買到的是兇狠主力丟了就不會再撿回去的籌碼。

這就是為什麼我一定要選備選投資標的,你不可能投資的股票一輩子都不漲,你只要投資進去一家優質又一堆愚蠢投資人瞧不起的股票,十年內包準你飆漲而賺大錢,沒有一個不是這樣子的,所以我要投資,我一定選龍頭,一定選有前景產業的企業,絕對不會去選第二。

華碩是一家由雙人CEO以及千人設計團隊所引領的企業,在早期跟宏碁殺個你死我活,最後闖出一片天,現在在國際還能跟蘋果、戴爾、惠普者皆大廠PC品牌拼搏,在商業用PC與Gaming PC都取得領先地位,如果你是一個有在玩PC game的人,我不用講,Asus的ROG絕對是首選,不管是設計還是品質,都是很耐人尋味的。

華碩在去年AI PC尚未明確定義時,就搶先上市完整一系列的AI PC,從商用到Gaming,再到消費級PC,都可以看到AI的功能均在這些PC終端上線,可見華碩對於AI的應用時毫不遲疑的,有些企業還會覺得AI是泡沫,所以你完全不用擔心投資華碩會有跟不上世界科技趨勢的問題。

我去年常常講華碩的重要護城河是PC這一塊,當時AI伺服器在華碩的營收占比還不到5%,但現在才過了一年,已經成長到15%的占比,這也是令我訝異的成長速度,在輝達的GTC大會中,也能看到華碩的AI伺服器整機櫃,這也說明了華碩是有製作整機AI伺服器的技術,而主要製作的廠區在台北樹林跟桃園蘆竹這兩個地方,海外的話,美國也有一個小型的組裝廠,另外歐洲捷克的大型維修中心,也重整轉為伺服器組裝廠,因此我之前講說華碩的伺服器並不會影響營收太大這件事情,我從這季度開始轉為較為積極的看法,也就是說伺服器將會是華碩第二成長的大引擎,以他積極又快速部署的能力,絕對會在同樣是品牌同業間領先,比如Acer、技嘉、衛星等等,光是資源規模,華碩就是處於領導地位,這無庸置疑,當然啦,這不能和EMS相比,畢竟華碩不是專職於EMS,他是品牌企業,你就得讓他去跟同為品牌企業去比較。



那接下來就來看華碩今年第一季的財報表現吧!在開始前提醒,本文僅針對華碩進行分析與個人投資紀錄,不代表任何買賣推薦,請自行酌參。


二、第二季財報狀況


首先來關心一下淨值的問題,今年第一季淨值379.59元,第二季淨淨值328.76元,少了50.83元,照理講第二季EPS賺13.2元,那第二季淨值應該會有392.79元,這時候就來看一下資產負債表。

從大項目先來看看,可以看到第二季資產相較第一季少115億元,主要就是負債有增加304億元,以及股東權益減少419億元。


接著來細看負債到底是增加在哪裡,主要就是在應付帳款的部分。



對應到財報的第七頁「應付票據及帳款」、「其他應付款」以及「應付股利」,華碩不同於鴻海,是在第二季扣除股利的,應付股利為272億元,所以負債主要是增加股利的部分。



接著是股東權益,華碩去年EPS賺42.27元,今年股息34元,配發率高達80%,沒辦法,因為股價高,為了盡量滿足投資成本不盡相同的股東,華碩殖利率基本上都會保持在4%-5%,所以今年第二季華碩稅後淨利賺98.06億元,應付股利為252億元,也就是說未分配盈餘從第一季的1477億元,加上98.06億元,再減去252億元,第二季未分配盈餘應該為1323.06億元,但因為每年要把前年部分賺到的利潤,列入「法定盈餘公積」,可以看到這一季度就列入了32億元,因此剛剛算的第二季未分配盈餘1323.06億元扣除掉32億元,就會等於現在帳面上看到的第二季未分配盈餘為1290億元。
目前為止就是可以看到,企業派發的股息就是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投資人如果在派發股息之前賣股票,等於是少賺這一筆錢。
最後來看一下股東權益減少的部分,除了因為派發股息的原因之外,另外就是「國外營運機構財務報表換算之兌換差額」所導致的,較第一季少了147億元,還有「透過其他綜合損益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未實現評價損益」,較第一季少了70億元,這個都是所謂的未實現損益,也就是說這些行情的波動只要時間拉長,就會平衡了,因此在法說會上,華碩才說第三季過了之後,這個現象就結束了。
這也是為什麼當台幣升值的時候,我一再強調這只是短期現象,不要以為台幣升值就會造成企業巨大的虧損出現,其實絕大多數都是未實現虧損,就像你股票你就一直長期持有,剛買進的時候也許會出現未實現虧損,但長期來講根本就完全沒有影響。所以到了第三季搞不好這兩筆虧損就回來了,也就是說147億元以及70億元就會再增加回來,總共也有217億元。
那實際上股東權益應當是2974億元,華碩股數為742760股,因此潛在每股淨值為390.97元。
8/22股價收盤在621元,股價淨值比僅有1.59倍,只要低於2倍以下,都還是可以買進的安全價格。


財務報表大概就看到這裡,我在上一篇鴻海的財報有提過,優質成長企業,就看資產負債表跟損益表去比對,去尋找問題所在的地方,如果確認並不是會造成企業一蹶不起的問題,就是續抱,這就是巴菲特講的,出清一家企業股票的理由就是你持有的理由沒了,而不是因為股價的漲跌輕易賣出你所持有的股票。


接著來看一下第三季展望,PC預計季增5%至10%,Component預計與第二季持平,這樣算起來第三季的營收表現也會持續創歷史新高,而且我PC是用最低的季增5%去算的,如果AI PC持續熱絡,尤其如果九月有降息,這會促進換機熱潮來臨。而且第二季營收達到1880億元,比我上季度預估的1775億元還要高,主要是伺服器成長快速,從去年的5%占比,這一季度已經成長到15%的占比,基本上已經達到足以影響企業成長的比例了,且這季Component營收超出上季度華碩給的10%季增指引,實際季增是33%,我不曉得為什麼市場的情緒表現好像很冷淡?又或者我講難聽點,市場絕大多數的投資人甚至投行機構根本沒有在看財報,只會看三率就搞得好像有看財報一樣。





接著是PC的表現,華碩的客群主要分三大類,企業、遊戲、一般消費,去年還是以一般消費跟遊戲並駕齊驅,去年六月份開始紛紛推出AI PC,可以看到今年明顯的就是遊戲機種跟企業型機種成長幅度最大,因為都需要使用到AI,我相信這兩年來,各位在工作上應該用AI用得很開心,我也是如此,簡直像是得到了一個助理一樣,要查資料比以前迅速許多,最早期查資料要去圖書館翻書,在來谷歌問世後,就算可以搜尋,但也是要花時間,還有下載文獻來看,如果要誇領域的話,還得回圖書館翻閱其他科系領域的課本自己K書,實在是很傷神傷腦傷時間,但有了AI,我只要一天的時間,就可以全盤了解一個領域的基本理論知識,所以企業級PC的成長是理所當然的,在來是遊戲機,因為有了NPU的加持,NPU可以優化處理CPU和GPU之間的資源分配,不僅可以更省電,效能也可以提升,所以遊戲級PC的成長也是理所當然的。
這個換機潮不會只有短短一兩年而已,因為這是一個全新的技術和產品,未來五到十年都會持續著成長,這是一個很長的周期,要等到市場飽和,也是十年後甚至十五年後的事了,這就為什麼華碩值得價值投資的原因。


再來看看各個事業群的表現。

首先是系統事業群:

營收年增15-20%,其中遊戲級PC年增30-40%,主要得利於輝達的GPU新產品上市,商業級PC也,年增30-40%,需求如同我前面所講的。

另外是AI PC方面,在台灣出貨是領先地位,國際市佔也漸漸取得領先地位,高達25%以上,主要也是因為華碩去年迅速推出完整一系列的AI PC,奪得先機所致。


開放平台事業群:

營收年增40-50%,其中主機板年增20%、伺服器年增40%、顯示卡年增50%,還是老樣提醒,華碩的主機板跟顯卡是市場龍頭,所以你如果要投資板卡概念股,龍頭就是華碩,絕對不是技嘉或是微星,宏碁就別看了,根本看不到華碩的車尾燈。

另外是華碩也有說明GB300預計在第三季尾端會開始出貨,這也間接說明鴻海的GB300也差不多第三季開始出貨。

AIOT事業群:

營收年增10-15%,主要是NUC持續出貨成長,以及協助企業和機關導入AI應用,另外還有數位醫療在國際也獲得認證。



三、結論

這次的法說話,比較大的亮點就是在於AI伺服器的成長,並且也說明了美國廠區的建置以及其他海外廠區的轉型,但其實資本支出的部分華碩也有說接下來就不會再提升,也就是說華碩的AI伺服器訂單並沒有像鴻海這麼的大,畢竟技術多少還是有落差,AI伺服器大單主要還是會落在鴻海手上。

華碩也有強調,其實AI PC才是華碩的主力,遊戲級和企業級的AI PC都在穩定成長,這也是我之前一直在強調的,要關注在於PC這一塊,雖然華碩整體PC在國際排名第五,但如果單論AI PC的話,華碩是全球領先,以這樣的步調把時間拉長的話,華碩要穩居全球品牌PC龍頭的地位,我認為不是不可能。畢竟大家都還在AI PC轉型的起跑點,品牌PC排名肯定會大洗牌,比如第四名的蘋果,到現在連個AI的影子都看不到,我看MAC在品牌PC第四名的地位有可能就先被華碩超越了。

至於關稅跟匯率的問題,其實都是短暫的事件罷了,這絕對不會是讓華碩停止成長的原因,他只是成長過程中的小小干擾而已,但這樣的思維並不適用於其他二三流企業,我會這樣說是因為華碩是龍頭企業,很多環境的因素,通常最先被影響的,絕對都是二三流企業,絕對不會是首先衝擊到龍頭企業,所以投資人看到某些利空消息時,要好好思考一下,你投資的龍頭企業,有這麼容易被打倒嗎?沒有二三流企業沒事,結果龍頭企業先出事的道理吧!



再次聲明,本文為個人持股紀錄分享,無任何買賣推薦,請投資人自行評估投資風險,自負盈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