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股市】再談鴻海對於日本版圖的野心

 



一、前言

去年有寫一篇針對夏普轉型的文章,那時候鴻海對於夏普的被動態度轉變為主動時,加上MIH執行長是聘用日本人關潤,就深深的讓我認為鴻海對於日本市場有極大的興趣跟野心,也特別發布影片說明鴻海怎麼利用夏普,間接與日本軟銀及KDDI這兩家日本第二第三大電信商合作,似乎有意要與日本電信商第一的codomo比個高下,佔盡日本數據中心市場份額。

近期新聞報導日本車企三菱要委託鴻海協助製作電動車,加上鴻海將要赴日本東京召開電動車說明會,目的是要招攬更多的傳統車企合作,這更能證明我對鴻海進攻日本市場野心的認知,今天加入電動車的話題,再續前次文章,探討鴻海對於日本市場版圖的野心。

以下將詳細探討鴻海在日本的策略,特別聚焦夏普近兩年的發展與電動車業務的推進。


二、夏普近兩年的轉型與鴻海的戰略調整


 1. 夏普的背景簡述

鴻海於2016年收購夏普66%股權,將這家曾為日本電子產業的企業納入鴻海麾下。夏普主要是以液晶顯示技術起家,但因長期虧損陷入財務危機,鴻海的入主使其得以重整並尋求新生。在鴻海早期的帶領下,夏普實現扭虧為盈,並重新定位為品牌與技術並重的企業。然而,近兩年(2023-2025),夏普的發展因為面板業進入虧損,使得鴻海開始積極協助夏普轉型進入新階段,鴻海對其定位與經營策略隨市場變化進行調整,展現更長遠的野心。


2. 近兩年夏普的轉型挑戰與應對(2023-2025)

近兩年,夏普面臨全球液晶面板市場的激烈競爭與價格下滑,特別是其核心資產——堺工廠(Sakai Display Products, SDP)陷入經營困境。作為全球首座十代面板廠,堺工廠曾是鴻海與夏普合作的象徵,但2023年因市場供過於求與成本壓力,鴻海認列夏普相關投資損失173億元新台幣,顯示其面板業務的沉重負擔。


為扭轉局面,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親自赴日督導,並於2023年底做出重大決策:將堺工廠轉型為AI資料中心。這一轉型不僅讓夏普擺脫低利潤的面板製造業務,還使其與日本軟銀(SoftBank)及KDDI等企業合作,進軍雲端運算與AI應用市場。2024年初,夏普宣布與軟銀簽署合作協議,利用堺工廠的基礎設施提供高效能運算服務,首批客戶包括日本本地科技新創與國際企業。這一舉措標誌著夏普從「硬體製造」向「輕資產化」與「新興科技」的轉型,與鴻海的整體AI策略高度契合。


2024年6月,劉揚偉進一步兼任夏普會長,直接掌舵其發展方向。他提出三大中期營運方針:

  • 輕資產化:減少對重資產製造的依賴,聚焦技術授權與服務業務。
  • 品牌事業推展:強化夏普在全球市場的品牌價值,尤其在8K顯示技術與家電領域。
  • 新事業開拓:探索AI、物聯網及新能源等新興領域的商機。


這三大方針顯示,鴻海不再滿足於將夏普定位為製造基地,而是試圖使其成為日本市場的技術與品牌支點。例如,2024年下旬,夏普推出搭載AI功能的8K顯示器,針對醫療影像與專業設計市場,獲得業界好評。這款產品結合鴻海的AI技術,顯示其整合集團資源推動夏普高端化的意圖。


3. 近兩年夏普的成效與展望

夏普近兩年的轉型初見成效。根據2024年財報,夏普營收較前年增長約8%,主要得益於品牌家電與新事業的貢獻。堺工廠轉型後的AI資料中心業務預計在2025年實現盈餘,成為夏普新的增長點。此外,夏普在日本市場的品牌形象有所回升,消費者調查顯示其家電產品的認知度與好感度提升了約15%。


然而,挑戰依然存在。夏普在面板業務的歷史包袱尚未完全消化,且轉向新興領域需要時間累積技術與市場經驗。鴻海的野心是讓夏普成為集團在日本的戰略核心,但這需要更長期的資金與資源投入。2025年3月,劉揚偉在東京記者會上表示:「夏普的未來不在於重複過去,而在於創造新價值。」這句話點明了鴻海對夏普的長期願景——從傳統製造商轉型為技術與服務導向的企業。


二、鴻海在日本的電動車發展野心


1. 電動車戰略的定位

鴻海自2019年宣布進軍電動車產業,將其列為集團未來三大支柱之一(與AI及半導體並列)。董事長劉揚偉強調,鴻海不會打造自有品牌,而是透過CDMS(委託設計與製造服務)模式,為全球車廠提供模組化平台與整車製造解決方案。這一策略延續了鴻海在電子代工的成功經驗,試圖以高效製造與技術整合切入汽車市場。


日本作為全球汽車產業重鎮,除了豐田,另外有本田、日產、三菱等傳統車廠,以及發達的供應鏈與技術生態,是鴻海電動車佈局的關鍵市場。鴻海希望借鑑日本的汽車製造經驗,並結合自身優勢,在此建立電動車業務的橋頭堡。


2. 日本市場的具體推進(2023-2025)

近兩年,鴻海在日本的電動車業務加速推進,涵蓋技術研發、客戶合作與車型開發:


  • 技術平台與創新:鴻海的MIH電動車開放平台是其核心武器,提供模組化零組件與設計方案,幫助車廠降低成本與上市時間。2024年,鴻海子公司夏普與MIH平台合作,推出LDK+電動概念車。這款車將車內空間定位為「延伸的客廳」,整合AI與物聯網技術,瞄準多媒體娛樂與遠端辦公需求。LDK+還與日本新創公司Folofly合作開發,顯示鴻海在當地的開放合作態度。


  • 客戶拓展:鴻海積極尋求日本車廠的合作。2024年5月,鴻海發言人巫俊毅透露,日本已成為其電動車最重要的市場之一,已與兩個客戶簽署合作備忘錄(MOU),並預計在2024年第三、四季簽署正式合約。

直到近期,新聞陸續報導三菱可能是潛在合作對象。據《共同社》2025年3月報導,三菱計畫委託鴻海代工電動車,利用MIH平台打造新車型,以加速其電動化進程並降低開發成本。


  • 車型開發:鴻海針對日本市場推出多款車型,其中Model A原型車於2024年科技日亮相。這款多功能休旅車(MPV)由電動車策略長關潤操刀,應用場景涵蓋家用、計程車與物流,並考慮日本天災頻發的需求,設計為「移動的行動電源」,可提供三天家用電力。關潤透露,多家日本車廠試駕後對其性能表示驚訝,認為其操控性與日本車差距不大,甚至在電池續航與空間利用上更具優勢。


3. 電動車野心的挑戰與前景

鴻海在日本電動車市場的野心雖大,但面臨多重挑戰。首先,日本汽車產業供應鏈較為封閉,外來者難以進入核心圈。鴻海雖有製造優勢,但在汽車設計與品牌運營經驗上仍顯不足。其次,電動車市場競爭加劇,特斯拉、比亞迪及日本本土車廠均在加速佈局,鴻海需證明其CDMS模式的競爭力。


然而,鴻海的優勢在於其高效執行力與全球化視野。關潤作為擁有37年汽車經驗的日籍高管,為鴻海帶來深厚行業洞察。他曾表示,鴻海目標是拿下全球電動車市場40%的份額,而日本是實現這一目標的試驗場。若能與三菱等車廠達成合作,並將Model A推向商用市場,鴻海有望在日本建立穩固的電動車生態系統。


三、結論

鴻海在日本的野心可總結為「技術整合」與「市場滲透」。近兩年,夏普從面板製造轉向AI與品牌事業,成為鴻海在日本的技術與服務平台;電動車業務則透過MIH平台與客戶合作,試圖複製代工模式的成功。兩者相輔相成,支撐鴻海在日本的長期佈局。


對日本而言,鴻海的進入帶來機遇與挑戰。夏普的轉型與電動車合作可能刺激本土企業創新,但也引發對技術外流與外資影響的討論。無論如何,鴻海正以其一貫的魄力與執行力,在日本開闢新戰場,試圖從代工巨頭蛻變為科技與移動解決方案的領導者。日本將會是是鴻海證明自己電動車平台在國際間的試金石。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