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股市】聯準會升息兩碼,是鷹派還是鴿派?

 



本週聯準會如預期公布升息兩碼,美元指數並沒有大力反彈,新聞說聯準會在放鷹,我是看不太出來,這次12月升息聯準會有幾個重點:


1·聯邦資金利率目標區間提高2碼,升到4.25%~4.5%,是15年新高;這次也是5月來升息步調首度縮減,從之前一連四次升息3碼放緩。

2·Fed官員預期明年利率中位數最高會升到5.1%,高於市場以及聯準會9月時的預測,而且要到2024年才會開始降息。

3·這次升息2碼的決策雖獲全體官員一致同意,但從點狀圖來看大家對明、後年的利率水準看法分歧。

4·決策會後聲明幾乎與上月一樣,「持續調高」利率當屬適當、以及要讓利率達到「具限制性」水準好讓通膨回到2%目標的措辭,也依然保留著。

5·Fed官員預測2022與2023年經濟都僅成長0.5%;明年的通膨指標PCE指數卻從上次預測的2.8%調高到3.1%,核心PCE也從9月預測的3%調高到3.5%;明年底失業率預測調高至4.6%,2024年也大致維持在此水準,高於目前的3.7%。

對於不馬上降息的說詞,被媒體硬套上鷹派的言論,我認為是非常牽強的,聯準會調整通膨速率希望可以達2%是非常明顯的目標,明年最多僅會再升兩碼,再來就是維持高利率的狀態一整年,讓市場回歸正常的供需循環,這不是在控管經濟泡沫要不然是什麼,聯準會是全世界最有權威的經濟霸者,他要保持高利率為期一年,就是為了消彌那些投機市場的熱錢,其實說真的投機市場會有很多熱錢也是過去兩年來聯準會灑熱錢種下的惡果,解鈴人還需繫鈴人,也只有聯準會才能讓資金乖乖地回流到供需循環的產業裡,不讓需求持續低迷,就僅僅是如此,當然啦,多多少少會抨擊到一般投資的老百姓,但你只要乖乖的一年不亂開槓桿做奇怪的理財投資行為跟操作,我說真的,在最差的經濟環境下進行價投,長期下來最終會是得利的。

聯準會要做的事情是控管經濟,不是破壞經濟,一堆人看到升息就覺得世界要末日了,空頭要十幾二十年了,這次升息為什麼這麼暴力,就是因為前兩年也實施了前所未有的無限QE,明顯地脫離了正常的經濟成長軌道,怎麼飆漲上去就怎麼暴跌回來,所以怎麼灑熱錢就怎麼收回來,這是很簡單的邏輯,也是很正常現象,散戶根本不需要自己在那杞人憂天、庸人自擾。

我從12月初以來,說明道瓊指數站上所有均線,有做美股投資的人盡量不要在現在這個震盪盤的位置增加持股,該處理的個股就要處理,但如果看費城半導體指數跟那指的話,其實都還在年線之下,因此若真的想要撿便宜,就是朝半導體以及電子科技類股去撿,高基期的個股就不要碰,基本上不會有太大的傷害。

美元指數週四週五小小的反彈,隨時都要注意是否突破月線,只要突破月線就會往季線去挑戰,這個幅度還滿大的,很容易讓股市在短線上出現大回檔,但以這週收盤的狀況倒是令我滿訝異的,因為美元指數尚未突破月線的前提之下,道瓊指數已經在回測年線了,倘若美元指數真的突破月線,這會讓道瓊指數跌破所有均線,到那時候才是真的可以再加碼的好時機。



我常常講說理論歸理論,實際歸實際,有時候我講會回測半年線,不代表就是真的會剛剛好碰到半年線,技術分析不是跟你在談有沒有百分之百準確,而是幫助投資人抓到大方向,就比如我講這週會震盪,但我怎麼會知道他會震到什麼時候,我怎麼知道他會跌到哪裡,我只知道他會往半年線的方向回測,既使道瓊指數沒有很準確地碰到半年線,那意義也是達到了,至少我方向抓對了,該布局的也做到了,投資人只要能做到這樣的操作跟保有這樣的觀念,基本上就不會是韭菜了。

看完美元指數,相對也來看一下目前台幣的走向,一樣也是要注意會不會突破月線,突破月線後就會去挑戰季線壓力,這個季線壓力的位置非常大,因為剛好是頭部的位置,現在台幣是升值的狀態下,很難在短期間貶值,因此大方向來看,台幣仍會朝年線去測支撐,以目前的位置離季線仍有一段距離,這也意謂這台幣升值的空間非常大,也意味這外資很容易追高進場台股市場。


了解的台幣的狀況後,檢視一下台灣加權指數,目前讓在三年線洗盤,打開年線半年線,其實就是在測試半年線支撐,綜觀剛剛對台幣的解述說明,同樣地,大盤是有很大的機會去挑戰年線,但我也講過,不要在年線半年線之間加碼,這裡在我看來就是以不變應萬變最為上策,不管你是手上有套牢的個股還是破線時有加碼,都不需要在右側回升時殺進殺出,都不需要去付出手續費跟交易稅給券商跟政府爽,散戶只要長期持有的情況下,就可以忽略掉這些過程中的程咬金。



我一直強調長線可以忽略震盪,對於很多沒有投資經驗的小白可能非常抽象,甚至沒有任何競賽經驗的人根本不曉得自己身處在投資這個市場其實就是一個賽局一個戰場,你是什麼腳色什麼定位,其實就已經決定了你要對應的敵人多寡,倘若你是喜歡短線操作的投資人,勢必要面對的是短線上的震盪起伏,震盪範圍可以大到30-50%左右,這過程中還夾雜許多想從你手中把錢賺走的敵人,由大到小可以排序為政府、券商、法人、隔日沖主力,甚至散戶都能賺走你手中的錢,我講過散戶有分穩定跟不穩定的,而我就是屬於穩定的散戶投資人,當不穩定的散戶追鴻海在107塊,殺在100塊時,那你就是把鴻海賤價賣給我了,我就是從這些不穩定的散戶贏走了鴻海的籌碼。
而長線投資人的敵人就是公司,因為公司如果經營不善,就是長線投資人考慮要出場的時候,另外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我指的是自己的心態,在過程中的震盪是不是能看透市場的氛圍跟思維,並且臨危不亂,這個是需要相當的經驗才有辦法去克服的,長線投資的優點是短線操作沒有的,第一個就是可以忽略過程中的短線震盪以及各路敵人,第二個就是享有公司的殖利率回饋,藉由這樣的複利效應穩定累積財富,最終達到財富自由的境界,而短線操作雖然有機會達到財富自由,但是過程中必須要過五關斬將,你可能在第一關就破產出場了,真的活下來的都是倖存者,這也就是塔雷伯在黑天鵝書本裡講的倖存者謬誤,什麼叫做倖存者謬誤,在書中作者舉例一個故事,神父拿了一張兩三個人在正在沉沒的船中禱告的圖畫,告訴信徒們信神者永生,但其實在船中禱告的人有好幾百個人,即使真的禱告了也是被淹死了,這就是倖存者謬誤。
你以為同學會一堆人在那邊短線沖來沖去好像大家都在一起賺錢,你以為大家好像每天都跟達人一樣賺,其實達人就像是神父一樣,他的方法確實讓他自己生存下來了,但同樣的方法在其他散戶手中使用卻是賠到升天,所以不管是同學會還是屁踢踢,都是倖存者謬誤最經典的示範區。


我是屬於長線投資人,最大的敵人除了自己之外,就是公司的作為,因此來談談這週鴻海出脫紫光集團持股,鴻海集團於七月間,以工業富聯轉投資的中國紫光集團,在12月16日晚間10點半,正式宣布以人民幣53.8億元,約新台幣237.17億元的價格,全數處分北京智廣芯控股有限公司及紫光集團有限公司持有的股權。

鴻海回應,相關程序在接近年底依舊無法定案,考量到避免影響資金運用及投資佈局,或發生其他相關不確定性因素,所以才做成出清持股的決定。

什麼叫做其他相關不確定因素,我想這就是鴻海最擔憂的地方,也就是國內政客一直在挑戰鴻海會把半導體技術送給對岸,我說真的,鴻海哪裡來的半導體技術,鴻海要的是已經沒什麼技術門檻的成熟製程罷了,就算是第三代半導體碳化矽,那也是投資國內的公司-盛新材料,根本也不會有半導體技術外移的問題,鴻海當初投資紫光時,也對外說明,除了是財務投資外,新紫光主業是包含 IC 設計、交換機、路由器以及伺服器等,也符合集團發展所需。

為了不必要的紛爭,反正要找到跟紫光集團一樣的公司到處都有,鴻海能割能捨的經營態度,這就是好公司的表現,讓投資人放心地繼續持有,這就是為什麼台灣的電動車概念股我會重壓鴻海的原因,有問題他可以講得明白,處理的快速且透明。

反倒是美股特斯拉,馬斯克出爾反爾,本週連續出脫股票共計35億美元,之前說不會再賣,但現在這些動作是什麼意思,這對我來講馬斯克就是最大的敵人,我對於公司的誠信非常看重,因此待反彈後我會全數出脫特斯拉,沒有誠信的公司,通常以後都會出問題,我寧願把這些資金換回台幣來存鴻海更值得。



這就是我講的要檢視自己持股的理由還在不在,如果不在了,就是要在適當的時機出場,而不適只單純看股價在震盪看到破底了破本了就殺股票,美股輝達第三季財報雖然不如預期,但對於我看好的數據中心板塊,營收是持續呈現成長的狀態,主要是被遊戲營收影響,畢竟通膨的情況下,這種非生活必需品的產品很容易會被波及,都很正常,因此我持有輝達的理由還存在,破底的時候,我也沒有殺低,目前輝達也回到的三年線之上,這才是所謂的投資。



繼續談鴻海,在12月16日,元大高股息(0056)一口氣納入日月光投控、奇鋐、貿聯-KY、可成、中信金、台光電、遠東新、台塑、興富發、鴻海、京城銀、景碩、旺宏、南亞、南電、力成、瑞昱、潤泰全、永豐金、大成鋼、台玻、同欣電、裕民、慧洋-KY、元大金、臻鼎-KY等26檔。另刪除中鋼、中鴻、超豐、台泥、陽明等5檔。

其中就有我手中的鴻海跟旺宏,0056在週五買進鴻海6615千張、買進旺宏16149千張。




可以看到投信在週五大買鴻海6745張,大部分就是0056的基金投信進場,這裡的籌碼就會非常穩定。如果各位有認真看我的每月持股分享,我有講過鴻海就是會在上方缺口跟下方缺口做整理,現在剛好來到下方缺口測試支撐,並且出量,這個量幾乎逼近11/11成交量,位置也一樣,因此100塊就是有很明顯的支撐在,畢竟現在淨值104塊,價投者一定是會撿便宜,這樣的共識就會不約而同地凝聚起來,只有外資還在傻傻的殺進殺出,外資在這裡說穿了就是待宰的肥羊而已,把籌碼傻傻地讓給內資讓給政府賺,所以我才會說外資只會拿蘋果來評論鴻海,他們根本不懂MIH聯盟在幹嘛,看那些外資在法說會提的問題就大概知道他們根本不了解鴻海的電動車在幹嘛,只會一直關心毛利率跟蘋果的問題而已,外資在這裡就是非常大的韭菜,從大戶持股比例77%賣到剩下68%,將近10%的賣盤,這都會是以後的買盤,也可以想像之後這些龐大的買盤是足以把這千億牛股給拉起的的資本,不要以為牛股永遠都動不了。





本文為個人投資心得分享,無任何買賣推薦,投資者請自行評估投資風險,自負盈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