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股市】七月份檢視持股鴻海現況
一、前言
六月份鴻海比較沒有什麼特別重大的事情,但鴻海官方YouTube 頻道有秀出「創世紀專案」的影片,我就在前言談一下這個專案在幹嘛好了。
其實創世紀專案,是基於鴻海原來從2019年開始推動3+3轉型的立基之上,也就是三大新興產業(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與三項新關鍵技術(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技術),而這個計畫則晉升到以「3+3+3=∞」為核心理念,多了另外三個,也就是新增了三大智能平台作為實現路徑。這三大智能平台具體為:智慧製造平台(以AI Factory為核心)、智慧電動車平台(以MIH平台為基礎)與智慧城市平台(聚焦城市管理與永續應用)。
結合這三大新興產業(智慧製造、智慧電動車、智慧城市)與三項關鍵技術(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技術),並透過與NVIDIA等全球頂尖企業的合作,鴻海期望能打造一個跨領域的智慧生態系統。
在這3+3+3中,把人工智慧拉到最頂端作為領導技術,透過人工智慧與先進技術重新塑造製造業,並將鴻海從全球最大的電子代工企業轉型為智慧製造、智慧電動車與智慧城市的全面解決方案提供者,從代工製造企業轉變為全方位的科技企業。
而專案的靈感是源於2023年底,劉揚偉與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在HHTD23會議上的一次對話,黃仁勳手繪的一張圖勾勒出「AI工廠」(AI Factory)的願景,啟發鴻海將AI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進而催生了「創世紀專案」。
所以「創世紀專案」的核心就是在於,建立一個以AI為驅動的智慧製造平台,稱為AI Factory,這個平台整合了數位孿生(Digital Twin)、NVIDIA Omniverse模擬技術與鴻海自主研發的FoxBrain大型語言模型,旨在優化全球製造流程並提升效率。
AI Factory不僅是一個技術平台,更是一個重新定義製造業未來的框架。鴻海利用NVIDIA的技術堆疊,特別是Omniverse的模擬能力,在虛擬環境中進行數百萬次工廠流程模擬,從而精準調整生產線佈局、物流路徑與設備配置。
對於這個技術平台,不是要完全取代人力,而是希望利用生成式AI處理前端80%的重複性或標準化工作,人類技術人員則負責在後段20%的複雜任務中,這樣的方式不僅大幅縮短時間,也大幅降低成本,因此專案強調的是「賦能」員工,而非完全取代人力,讓技術人員專注於高價值的創新工作。
智慧製造平台的概念再延伸至智慧電動車與智慧城市,在智慧電動車領域,透過模組化設計與軟硬體整合,降低電動車的開發成本與上市時間。鴻海與日本三菱汽車的合作是一個重要里程碑,基於鴻海的參考設計,三菱推出的智慧電動車成功將開發工作量縮減約80%,這不僅加速了產品上市,也為其他汽車製造商(OEM)提供了可複製的商業模式。2025年前四個月,鴻海的MODEL C電動車已交付超過1500輛,全年預計出貨超1萬台,營收目標突破百億元新台幣。鴻海的子公司鴻準也在「造殼計畫」中扮演關鍵角色,專注於車身結構與零組件的製造,進一步強化了鴻海在電動車供應鏈的垂直整合能力。計畫中還包括將MODEL B與MODEL D推向東南亞、美國與歐洲市場,這些進度都顯示了「創世紀專案」在智慧電動車領域的實質進展。
接著是智慧城市,是「創世紀專案」的另一重要支柱,鴻海已在台灣多個城市展開實質的計畫,預計2026年全面展示效益。這些計畫利用FoxBrain模型進行城市管理的數據分析與優化,涵蓋交通流量、能源分配與公共服務等領域。每次鴻海在講智慧城市,很多投資人都不曉得這是什麼,投資人如果有去鴻海科技人,要好好的去智慧城市攤位跟現象人員好好的請教,我舉個例子好了,例如,FoxBrain能透過即時數據分析,預測城市交通瓶頸並提出動態調整方案,從而提升城市運營效率。也就是說高雄智慧城市假設有一個地方出了車禍,那高雄所有的電動巴士都能即時得到訊息,並且由Foxbrain 提供即時更新的公車路線,提供給電動車巴士儀表板上讓司機即時掌握最新路況,以利迅速更改路線,避免嚴重擔誤乘客到站時間,同樣的方式也能套用在救護車、消防車,才不會被塞在車陣中延誤工作任務。
而創世紀最主要的核心大腦就是FoxBrain,這是作為鴻海自主研發的繁體中文大型語言模型,基於Meta的LLaMA 3.1與4架構,並使用鴻海自有數據中心進行訓練,專注於推理任務(Reasoning),特別針對製造、電動車與城市管理的專業應用。在第一季法說會中有提到,鴻海計畫將FoxBrain開源,允許全球開發者參與共創,這不僅提升了技術的透明度,也為鴻海在全球AI生態系中贏得了更多合作機會。
以上就是創世紀專案的簡單說明內容,投資人要徹底明白自己投資的企業在做什麼,這才是投資人最基本的功夫,而不是在那邊關心什麼董監事持股比例很低,嚷嚷叫著說鴻海要完蛋,這種都是多餘的擔心,企業本來就是屬於股東們的,不是僅屬於董監事的,董監事持股比例多寡,並不能代表一家企業的未來價值,這個邏輯應該很好理解吧?
接下來就帶各位來看六月份營收表現吧!本文僅針對鴻海進行分析與個人投資紀錄,不代表任何買賣推薦,請自行酌參。
二、6月份營收狀況
主要原因是「電腦終端產品類別」並沒有如我所預期,此類別呈年對年衰退,第二季的電腦品牌蘋果、戴爾、惠普等財報還沒出來,所以還無法得知什麼原因,但從第一季來看這三家的電腦品牌確實都是年對年成長,台灣第一電腦品牌的華碩第一季的表現也是年對年成長,所以第二季是不是因為關稅的原因,市場情緒被影響到,所以導致需求收斂,影響到拉貨動能,我不認為是匯率的問題,會差這麼多主要理當是需求有被影響到,所以鴻海的報告才會寫受拉貨動能影響。
這一部分要等鴻海Q2財報出來了才能釐清,所以不能代表是AI PC衰退,AI PC是一個全新的產品,周期至少也有五年以上,也就是說會有很多傳統的電腦會在這五年間遭到汰換,AI PC產業會是年年增的現象,因此我認為這只是因為關稅間接影響到的短期現象。
接下來要進入下半年了,我想應該是身為鴻海投資人最開心的時刻,各位還記得過去半年來,不管是輝達還是鴻海,都有表示過今年下半年會開始量產GB300吧,而且你如果有看GTC大會,就應該知道輝達是每年都會推出新一世代的晶片,明年下半年就會推出R系列的晶片,後年下半年推出R系列進階版的晶片,這個模式跟他以往在出顯卡是一樣的模式,我建議投資人可以去看看「黃仁勳傳」,他裏頭有寫到他在輝達的產品的出產模式,他培養兩個團隊,一個是創新的團隊,一個是精進的團隊,也就是說他要求創新團隊每一年都要推出全新的產品,要有進階式跳躍的規格,而另外一個精進團隊需要針對新產品進行最大化的優化,用這樣互相交替的經營跟研發模式,不僅可以互相Cover,也可以給每個團隊足夠的開發產品時間,也能滿足市場客戶的味蕾。
所以鴻海與輝達的合作,幾乎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輝達這樣推陳出新的步調,可以讓鴻海在之後的每一年都有穩定的成長,這也就是為什麼AI伺服器可以是鴻海的第二隻大腳。
三、結論
目前我鴻海的張數是今年之前的1.5倍,每一次的重壓布局都是在三年線的位置,從四月份的崩盤直到現在,我最低點撿到125元,到現在股價161元,7/2除息5.8元,7/3最高股價來到164元,還原股價6元回去,實際上股價來到170元,自四月份以來的新高點,這就是為什麼我常常講,你在三年線就是跟市場上所有投資人決勝負的關鍵,你只要在三年線勇敢建倉,按照我在youtube分享的左側交易去布局,基本上百分之百根本穩贏,然後就可以一直抱著持股,跟著鴻海每個月淨值成長1-2元,每季成長3-4元,每年成長10-12元,往後每一年鴻海紛紛長出各種大腳,包含電動車大腳、低軌道衛星大腳、XR設備大腳、量子電腦大腳等等,每年的淨值絕對會超過12元,你如果有10張鴻海,一年就是幫你穩賺12萬元,如果有50張,就是每年穩賺60萬元,如果有100張,就是每年穩賺120萬元,光是淨值就賺到爛,更不用講鴻海一堆話題,以後市場一定會把鴻海當成台積電炒作股價,你還有額外的股價價差在未實現損益上表現,這就會讓你的持股信心大增,不過有很多貪小便宜的投資人就常常漲個一兩元就想賣,所以股價不管上漲下跌,這些震盪都在考驗著投資人的心理面。
我這樣講好了,正確的投資心態,你的眼裡只可以有淨值,只要淨值沒有因為非常非常嚴重的原因而下跌,你都應該抱緊,如果你是因為股價漲跌而賣股票,就是最低級的錯誤,還記得查理蒙格常講一句話「避免犯錯」,尤其是明顯錯誤,這是不應該犯的,但市場上很多散戶有九成以上就是會犯這種錯誤,你不要以為在什麼韭菜同學會還是PTT股版上,看到一堆散戶講得天花亂墜的好像每個人都賺錢,實際上那上面的人能賺錢的大概5%的人而已,剩下的都是在那嘴砲,只要時間拉長來統計,就是如此,因為股市就是零和遊戲,如果不懂得藉由長期持有來躲避零和遊戲,就是有贏有輸,而這個局面就是贏家少輸家多,不要傻傻地以為是輸家少贏家多,沒有這回事,邏輯要搞清楚,這種零和遊戲的邏輯就跟物競天擇一樣,在一堆生物剛降臨在這世界上時,經過各種食物鏈的競爭,到最後優秀的物種就會爬到頂端,贏家就會出現,地球上的贏家就是人類,這就是零和遊戲。
再次聲明,本文為個人持股紀錄分享,無任何買賣推薦,請投資人自行評估投資風險,自負盈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