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股市】台積電2025年第二季法說會看法

 


分享一下昨天7/17台積電第二季法說會內容,來探討台積電的未來潛力及該產業趨勢,含台積電的技術領先、全球擴張、AI生態角色以及應對挑戰的策略,最後談他長期投資價值。在開始之前,還是聲明一下我並無持有台積電,但我投資鴻海,其他領域與台積電重疊,因此身為鴻海投資人也都應該關注台積電對市場、對科技發展的看法,我會建議投資人也要密切關注法說會內容,至於財報數據,就不用太深入瞭解,除非你有投資台積電。

那首先來談談台積電的製程技術發展,台積電在先進製程技術的持續領先是其核心競爭力。會議中強調的2奈米(N2、N2P、A16)與A14技術,展現了台積電在高效能、低功耗運算技術在產業的領先地位。隨著AI應用從雲端延伸至邊緣設備與新興領域,如人形機器人,市場對晶片的性能與能效要求日益嚴苛。台積電的2奈米家族相較前代技術提供10-20%的功耗改善與顯著的晶片密度提升,特別是A16的超級電源軌(SPR)設計,專為HPC與AI優化,預計2026年量產後將成為資料中心晶片的核心選擇。

A14技術則進一步鞏固台積電在2028年後的技術領先地位。這些技術進展不僅回應了當前AI模型訓練與推理的計算需求,也為未來生成式AI、自主系統等前沿應用預留了成長空間。

從投資人的角度來看,台積電的技術藍圖確保其在半導體產業的領導地位至少延續至下一個十年,成為AI時代不可或缺的技術支柱。投資人都不應該因為短期事件而動搖投資的心態。

接著是談全球佈局,台積電的全球製造布局策略展現了其對地緣政治與客戶需求的敏銳應對能力。美國亞利桑那的giga-cluster計畫,計畫投資1650億美元建設六座先進晶圓廠與兩座封裝廠,預計承載30%的2奈米及以上產能。這不僅滿足美國客戶對本地化供應鏈的迫切需求,也強化了台積電在全球AI與HPC市場的戰略地位。

日本熊本與德國德勒斯登的特殊技術工廠則針對CMOS感測器與汽車應用,顯示台積電在成熟製程的差異化策略,避免了業界普遍的產能過剩問題。台灣作為技術與產能核心,計畫新增11座晶圓廠與4座先進封裝設施,確保台積電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靈活性與穩定性。這種多區域布局不僅分散了一堆人顧慮的地緣政治風險,也為客戶提供了客製化的解決方案,進一步鞏固其作為全球IC產業「信任夥伴」的地位。對投資人而言,這種全球化策略不僅提升台積電的市場覆蓋率,也確保其在不同經濟周期與政策環境下的韌性。

AI作為半導體產業的長期驅動力,是台積電未來成長的核心引擎。會議中提到,雲端AI收入預計2025年成長100%,主權AI需求的崛起更增添了市場潛力。台積電不僅受益於雲端AI的晶片需求(如H20晶片出貨中國的正面影響),也在設備端AI與新興應用(如人形機器人)中看到長期機會。從投資角度看,台積電不僅是晶圓代工龍頭,更是AI生態系統的中心,隨著AI滲透至醫療、汽車、消費電子等領域,其成長潛力將持續擴大。

面對短期挑戰,如新台幣升值帶來的匯率壓力與海外晶圓廠的利潤稀釋(預計未來五年每年2-4%),台積電展現了強大的應對能力。管理層強調通過技術領先、定價策略、產能利用率與成本優化等手段,確保長期毛利率目標。特別是AI在內部營運的應用(如計算光刻提升1%生產力,相當於10億美元效益),顯示台積電不僅是AI晶片的製造王者,也在自身流程中善用AI提升效率。問答環節中,管理層對關稅等宏觀不確定性採取謹慎態度,但強調技術與製造優勢將抓住任何市場機會,這種穩健與進取並重的策略讓投資人安心。

最後,台積電的資本支出與產能規劃反映了其對未來需求的信心。儘管維持2025年資本預算,管理層暗示未來幾年資本支出不會顯著下降,顯示對AI與HPC長期需求的看好。2奈米與3奈米產能的緊張狀態,以及靈活的設備共用策略(7/5/3奈米間85-90%共用工具),這種共用策略對於資源的調整是非常有幫助的,所以能確保台積電能快速調整以滿足客戶需求。這種靈活性不僅降低投資風險,也為未來收入成長奠定基礎。

最後來下個結論,台積電憑藉技術領先、全球布局與AI生態的核心地位,完美契合半導體產業的長期趨勢。對投資人而言,台積電不僅是當前市場的贏家,更是未來十年AI與數位化浪潮的最大受益者。其穩健的財務管理、對風險的精準應對以及對新興應用的前瞻布局,使其成為長期投資組合中的核心資產。所以過往四月份的關稅問題,我一直講都是短期的事件,那時候股價崩跌到年線之下,絕對是你加碼的大好時機,而非恐慌停損,台積電的投資人仍應該長期持有這種難得的台灣龍頭股。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