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股市】一月份檢視持股鴻海現況
一、前言
又過了一年了,2023年鴻海整年度營收共6.1兆元,在一個經濟衰退的一年,美國除了一些中小型企業倒閉外,還陸續三家銀行也倒閉,我常講,當經濟面臨修正時,就可以看到哪一些企業有沒有穿褲子,鴻海在2022年創下全台企業營收最高紀錄達到6.6兆元,你跟我說你瞧不起鴻海,這種人大概在日常生活都是會出現在新聞上的一些怪人恐龍,怪人恐龍就會有奇怪的邏輯思維,並且常常伴隨著吸毒、怨恨、忌妒等集聚於一身,我講的都是事實,在這個世界上,真的把自己過得很單純的沒有多少人。這都會顯示在股市中投資人的表現上,如果你的道德、修養、智慧能夠跟查理蒙格一樣,那基本上你在股市中的投資能力一定是贏家。
鴻海從2019年喊3+3轉型,公司從過去的「勞力密集」升級至「腦力密集」,事業版圖遍及全球,橫跨三大洲,以臺灣為中心,延伸發展到中國大陸、印度、日本、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美國、巴西以及墨西哥等區域,在逾20個國家及地區都有生產及服務據點。你跟我說這樣強大的鴻海,看到股價都不會漲,就說公司爛,說董事長爛,說股票爛,我就只能跟你講一個事實,其實最爛就是你自己而已,當你看不到別人的價值,換言之,你連你自己價值在哪也不知道,甚至無法賦予自己應該有的價值,人生不要只會怨懟,學會看著別人的優點去學習,讓自己變得更好,勇敢去跨出讓自己變好的第一步才最重要,不是整天在網路上酸溜溜一口嘴當鍵盤俠,然後只想好吃懶做,只會嫌政府嫌公司不幫你加薪,你怎麼不看看自己有多少斤兩,我從來都沒看過能力好的人在抗議薪資少這件事情,你去看新聞上抱怨台灣薪資少的人,通常都沒什麼能力,工作是需要跟公司簽約的,簽什麼約?用你的自身能力跟時間去換取金錢,所以你值得公司花多少錢僱用你,這都很合情合理,如果公司用賤價聘你,你覺得不值得,那你覺得你很有能力,你自然就可以自己找到更好的公司用更好的價錢聘請你,所以自己想要過好生活,就是不停學習,沒有第二途徑。
鴻海這幾年來積極投入「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三大新興產業以及「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技術」三項新技術領域,如果有去鴻海科技日都可以看到這些明顯的成果,其實還有量子科技跟元宇宙技術,鴻海的科技領域非常廣泛,試問一下,全台灣有哪一個企業可以跨這麼多領域的?找不到第二個吧!頂多就是中研院跟工研院,但那又不是民營事業,所以在台灣我是找不到像鴻海這種規模又獲利穩定的第二個好企業了。
接著,就繼續來看一下鴻海去年十二月的營收表現吧!本文僅針對鴻海進行分析與個人投資紀錄,不代表任何買賣推薦,請自行參考。
二、2023年十二月營收表現
在上個月文章有針對公司對於第四季說的季增年減的展望,更進一步的分析12月的營收會月減年減,可以看到實際上月減29.21%、年減26.89%,這些都是符合預期的表現,我還是要再次強調,你不要像PTT還是韭菜同學會,看到什麼月減年減就覺得股價要崩盤了、公司要倒了,講這種沒知識沒營養的話都是在秀下限而已,不要常常跟著蠢蛋瞎起鬨,你很容易會跟著變白吃,你要知道的是,每個月公布營收,如果沒有重大衰退,都只代表公司持續在穩定賺錢,還有一件事情是公司一直在強調的事情,那就是「2022年基期非常高」,你不要沒事就拿2023年跟2022年來比較,因為2022年是充滿興奮劑的一年,一堆爛企業二流企業也都能賺大錢,所以拿來比年對年的增減就沒有意義了,對於鴻海這種超巨大的企業,一定都是要比較正常景氣環境條件才對,所以我倒是認為2023年要與2021年比較。
看看以下跟2021年的比較,當年度賺5.9兆元,與近年比較就是有明顯成長,如果2022年沒有疫情的加持,大概也是賺5.9至6.1兆元之間了,身為投資人要有這麼思維,不是無腦的無條件去比較,尤其身為理工學院出身的人,你更要知道,當你要比對實驗數據時,很多條件都是要一樣的,這樣去比較差異才有意義,不是拿蘋果跟橘子在那邊比哪一個好吃,你應該是要拿在相同溫度、壓力的環境條件下,不同土壤種出來的蘋果,哪一種好吃,這樣才有意義啊!
至於每個產品類別的表現,各位就自行參考鴻海公司公布的營收報告內容,我就不占版面重述,我講的跟公司講的不可能不一樣,絕對都是完全相信公司提供的資訊,你如果不相信公司原汁原味的資訊,卻相信亂七八糟法人猜測的資訊,那你投資鴻海是投資身體健康的嗎?
來看一下對於今年度第一季的展望,很明顯有說明因為第一季的廠區在2022年疫情過後恢復生產,所以在本業來看去年基期很高,今年要能比得過就有難度,但如果是比EPS的話,我是有點樂觀看待,各位如果還記得,去年第一季因為認列夏普面板設備價值重新評估後的虧損,導致第一季EPS只有0.93元,正常來講第一季大概都坐落在1.5元到2元,然而今年就不會再需要認列夏普這種重大虧損,所以我倒是認為今年第一季的獲利表現會是年增。
最後還是要強調一下,營收無關股價漲跌,沒有什麼所謂的月增年增股價就會爆漲,各位也看過很多營收爛到要命的中小型股,股價也是會飆翻天,所以股價跟營收表現完全無關,我講過,股價會漲是因為有更多的笨蛋願意用比淨值還昂貴的價值去認購股票,你不要覺得股價好像很神奇,都會跟著營收表現變化,股市沒有什麼奇奇怪怪的玄學,都只是充滿一堆笨蛋跟智者碰撞出來的結果罷了,智者會懂得在低於淨值下投資股票,笨蛋總是在高於淨值之上賭漲跌,這就是股市的生態。
鴻海平均一季淨值可以成長3元左右,第三季淨值107元,那麼第四季就有機會成長到110元,鴻海截至今天為止的股價也只有104元,你難道覺得鴻海有被炒作過嗎?這麼香的價格怎麼買怎麼賺不是嗎?你用104元就可以買到帳面淨值107元的股票,難道不香嗎?然後張數越多就賺越多,我是不知道投資到底難在哪?這不過就是投資的本質罷了。但股市就是充滿著愚蠢的投機客玩起賭博跟金錢交易的遊戲,讓一堆投資人在股市裡頭霧裡看花。
三、籌碼分析
價值投資對我來講有點無聊了,但我也不想再碰短線,如果在股市中我可以穩贏,我幹嘛還要去賭博?又不是犯傻了,像有些人就會說,他一生中沒有去過夜店,所以要去混一下,有些人說他沒有吸過毒,就哈一口,然後嘴裡哈門哈門的叫,像極了蠢蛋一樣,就像喝酒的人都會說他們自己沒醉一樣蠢。因此,為了增添一點小樂趣,我就常常喜歡把股市中各種醜態跟噁心的騙局抖出來,所以籌碼分析對我來講就是抓出一堆愚蠢的主力互相廝殺,結果慘賠,不然就是把外資互相廝殺的狀況進行轉播,讓各位看到各種形形色色的蠢外資在搞什麼笑死人的把戲。
來看一下近一個月的買賣超行為,前個月還看步道外資一致性的買超行為,但這個月可以看到外資有連續八天買超,這現象也表示有些外資開始轉多頭,之前也一直強調,就是觀察大小摩買賣超動向即可,小摩這個月買賣超共12426張,大摩竟然在這個月擠身到買方主力第四名,買賣超11265張,可以看到在這周就瘋狂買進,從1/2到1/4連續三天買進三千多張,接下來只要能持續性的買進,那麼股價就會被外資推升上去,講穿了就是靠外資幫忙追高抬轎,身為價值投資者就是買在淨值之下後,長期持有,我就不信這樣還有誰可以被外資割韭菜,在鴻海中會賠錢的基本上就是沒什麼知識的投資人,百分之九十九就是賭徒。
這時你可能會問,那投信呢,這個月也買很多,我講過,投信基本上就是被動性買盤,也就是說投信是因為散戶買進了ETF和基金,促使這些經理人必須依照他們所公告的成分股進行買進,這個月美國股市都創歷史新高了,散戶一定是樂觀到要死,想當然會一直加碼ETF和基金,所以不要覺得投信連續買超是不是知道散戶不知道的好事,有這種想法就單純在做夢而已,拜託,千萬拜託,做投資要有所依據,不是整天瞎猜和作夢,不然你慘賠也是剛好活該而已。
接著來看一下散戶大戶持股比例變化,這個我很早之前在2021年100元的鴻海就有講過,那時候很多分析師都說鴻海裡的散戶一直增加,鴻海會崩跌,我講說那都是二流分析,胡瞎說一通。
首先我們要了解,股票的數量是固定的,是有限的,所以當大戶買進時,散戶就會賣出,當散戶買進時,大戶就會賣出,這是很天經地義、無法抹滅、無法反駁的加減法原理,誰跟我說這是錯誤的麻煩去跳樓,雞同鴨講。
然後這跟股價的漲跌有什麼關係?當然有關係,如果有人要炒股,就會奮力買進用力拉抬,你總不能說有人賣股票導致股價上漲吧?這是牛頭不對馬嘴的說法,你體重會變重難道是因為吃的很少的關係嗎?這個邏輯要搞清楚。
所以我們可以很清楚看到鴻海從80元一路拉上去134元,大戶的持股比例是增加的,這就是大戶中的主力在炒股,所以會有大戶持股比例增加的現象,散戶則是一直在下車賣出,所以有九成以上的散戶是無法賣在最高點的,很多都是成本80元,在90元賣掉,成本90元,在100元賣掉,成本100元,在110元賣掉,就是因為散戶愛賺一點點的便當錢,所以股票很容易就被大戶主力買走,股價自然就飆漲,所以你不要以為飆股好像都人人賺錢,並沒有,散戶就賺那一點點便當錢後,通常會有兩種做法,第一個就是從此不再買這檔股票,第二個就是追高再買回來,然後很多散戶賺了便當錢之後賠大錢,蠢的要死。
好了,接下來有一個現象,就是鴻海從134元跌下去到100元時,散戶持股比例就增加了,大戶持股比例一直降低,當時很多分析師就說鴻海完蛋了,要崩盤了,簡直笑死人,我這邊在重新講一次要怎麼看待散戶品質,不是散戶持股比例增加就一味的認為是不好的現象、是鬆散不穩定的籌碼,看籌碼不能這樣看,你一定要搭配股價是不是在公司基本價值附近,當股價高於淨值時,散戶持股比例增加,這代表散戶都在追高,這種散戶就是爛散戶,就是不穩定的散戶;當股價低於淨值時,散戶持股比例增加,這代表很多散戶懂得低檔布局,這種散戶就是穩定的散戶,那這種散戶是什麼樣的散戶?你不要以為每個散戶都只愛賭博啊!散戶有很多是存股族,股價低的時候,殖利率自然就高,所以就會吸引高品質的散戶進場買進,這都是穩定的籌碼,所以自然會形成護盤的現象。
現在鴻海第三季淨值107元,股價104元,你覺得這時候買進的散戶大部分是賭徒還是存股族?我想這個答案顯而易見,等到大戶主力找到藉口要炒股時,那些部分的賭徒散戶就會賣股票,你就會看到散戶持股比例在股價上漲過程中慢慢減少了。
上面鴻海是股價低於淨值時散戶持股比例增加的例子,再來我們來看反例,就是股價高於淨值時散戶持股比例增加的例子,以陽明為例,從2021年的234元高點跌下去後,散戶持股比例一直增加,在2022年進入盤整,可是當時公司的淨值最高也只有88元,股價卻撐在150元盤整,這時候一堆賭徒散戶就覺得從234元跌到150元很多就是很便宜的感覺了,注意喔,我講的是「感覺」,大部分散戶最喜歡憑感覺憑直覺做股票,所以當你看到當股價還高於淨值很多時,散戶持股比例還增加,這種現象才是股價會繼續崩下去,所以到現在陽明的股價就一蹶不起了。
好了,你再看看緯創,現在股價93元,淨值卻只有36元,但散戶持股比例一直增加,你覺得現在緯創很便宜嗎?很可口嗎?可以撿嗎?答案應該顯而易見了,這個回家功課讓我們過半年後來一起看結果吧!
再次聲明,本文為個人持股紀錄分享,無任何買賣推薦,請投資人自行評估投資風險,自負盈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