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書】孩子與惡-何謂善與惡
上個月社會新聞最令人憤慨的就是國三生遭割頸身亡,兇手是兩名國三生,這些人在身為大人的我們眼裡,就是一群年紀小的小孩的紛爭,然而殺害的兇手到了法院仍然比YA的手勢秀在網路上,兇手毫無悔意,簡直猖狂,當大家都在火噴這些殺人小孩時,其實有很大的問題來自於他們的父母。這些小孩的惡質行徑到底如何產生的?今天來探討一下,然後再進而思考大人是否也有小孩的惡質行徑,最後用這樣的心理學知識套在股市,檢討一下什麼才是好投資的方式。
我之前分享過「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就有提到,人類在嬰兒時期的心理面狀態,人類不像野生動物有尖利的獠牙、鋒利的利爪以及結實的肌肉,所以嬰兒會以哭泣的方式作為唯一的生存防禦手段,因為哭泣會使他們的父母的保護他人心理狀態萌發,因此父母會全力呵護他們所生下的孩子,這就是嬰兒的生存法則。
嬰兒長大後,為了在人類這個世界、這個社會生存,在小孩狀態時,不僅沒有智慧,也沒有金錢,更沒有足夠的體能,所以只能依賴父母扶養,所以在小孩的世界裡,唯一個依靠就是父母。
所以小孩為了能夠生存,會想盡辦法讓父母關心他、關注他、給他生活上的支持,甚至心靈上的支持,因此小孩會成為什麼樣子,會有很大的影響因子是在父母身上,其次是校園生活,再來才是整個社會風氣。
至於小孩要怎麼引發父母的關注,這取決於父母是怎麼面對自己的小孩,大致上父母分為三種,一種是有在關心,另一種是毫無關心,再另外一種是過度關心。
有在關心小孩的父母,並且陪同小孩、支持小孩的,通常小孩會比較正常發展,這個就不需要多餘討論。
反倒是毫無關心小孩的父母,有這種父母的小孩,小孩如果能正常發展,那真的是父母上輩子有燒香拜拜,不然依前述小孩的生存法則來講,為了吸引父母的關注,勢必是以最強烈的、激烈的方式來吸引,比如惡作劇,這種在大人眼裡是為惡的行為,就是小孩抗議的常見手段。
小孩會這樣做,一切都是為了自立,因為需要生存,所以要在自立之前需要父母提供環境,因此會希望父母給予支持與關心,然而父母忙於工作,早出晚歸,這樣的家庭,他們的小孩通常就會藉由做惡來引發父母的關注,小孩不會知道賺錢有多重要,因為他們還沒有自立的能力,怎麼可能會知道要在眾多人類的社會中生存必須辛苦賺錢來換取人生的一些些自由。
再來是過度關心的父母,這種父母會強加自己的意念在小孩身上,不顧小孩的需求,不想理解小孩想要什麼,這種父母就是被社會嚴重洗禮後,認為只有一兩條路才有好的人生,比如一定要當醫生,或者一定要念電機科系才有好的工作和未來,讓小孩拼命往父母所希望的方向走,但小孩不見得喜歡這些事情,一個喜歡音樂、繪畫或者運動的小孩,難道就會喜歡解剖人的身體或者學習藥學知識嗎?這種父母也是跟毫無關心小孩的父母沒兩樣。這樣的父母的共通點就是,忽略了小孩想要的是什麼?這些父母是自私自利的只想著自己想要什麼而已。
所以小孩會產生的惡念,完全來自於自立的自我需求。
因此對於國三生割頸案的兇手為何要在法院比YA,這個小孩的心態無非就是想要引起關注,但絕對不是打從出生開始,這個凶手小孩就會天性上如此,有很大的成分來自於父母不關心,小孩從小小的惡作劇得不到關心,轉變為更大極惡的手段,而且對象不僅是父母了,而是想要所有人都對他關注,所以傷害他人變成了他正當的自立需求理由,在法院前比YA成為他正當的自立需求理由,確實達成他的目的了,很多人就會罵他,那他就如願以償了,這就是他自以為自立的需求。我前面有講,影響小孩的影響因子,首先是父母,在來是校園,最後乃至於整個人類社會風氣,今天大家如果不去罵這個小孩兇手,他可能就自討沒趣,回頭轉向父母的關心,最後才會有悔意跟自責的心態,這些都是環環相扣的,一個小孩是什麼樣子,其實除了父母要負最大的責任外,整個國家、社會也都有責任,只是大或小的問題罷了。
竟然談到「惡」,那麼勢必就有「善」的存在,但是「善與惡」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種是來自於人類生存需求的「善與惡」,一種是人類社會中所建立道德觀的「善與惡」。
所以,當各位在談善與惡的時候,要明確的知道是站在什麼立場,對於小孩的世界,沒有所謂道德觀的「善與惡」,因為還沒有足夠的知識去了解所謂的道德觀是什麼,因此對於他們來講,所謂的「善與惡」,就是來自於人類原始天性的生存需求,能夠讓他們繼續生存下去的事情就是善,不能夠生存的就是惡。
小孩所產生的惡念,其實在他們的小小心理世界(講難聽點就是知識不足)是解讀為「善」,因為可以獲得父母關注,甚至其他人的關注。
到這裡稍微小結一下,在小孩的世界裡,對於能夠引發父母甚至他人的關心,就是善;相反地,無法引發關心的,甚至對於他們沒有自立需求的,就是惡,比如一個喜歡音樂、繪畫、運動的小孩,學習國數英理化及社會科學,就是惡,但如果是學習音樂、繪畫、運動則是善。
在座的讀者想必都是有年紀的人吧,試著回想看看小時候的自己是否也是如此。你不愛的事情在你眼裡就是惡,你愛的事情就是善,但往往與你的父母期望相反,所以你莫名其妙的被認為進入了所謂的叛逆期,但你仍然認為自己是對的,因為只有你自己知道自己需求在哪,父母要你考上台大電機系台大醫學系,但你卻念藝術系運動系,父母就是說你是壞小孩,你就會聽到父母在他人談論你時,說你進入叛逆期,有沒有覺得莫名其妙呢?
小孩所謂的叛逆期都來自於父母的自私慾望導致。
因此在大家的嘴裡所講的惡,你可能莫名其妙也被標籤上了。
既然如此,該如何與這所謂的惡相處,如果你是身為孩子的父母,那麼你就要了解小孩要的是什麼。
還有另外一種,是我額外要討論的,就是年齡是大人的歲數,但心智卻是在小孩時期一直根留下來的惡,也就是原始人類天性的自我需求,而非道德觀的善與惡。
對於這種大人,有一種形容詞稱之,那就是「巨嬰」,也就是你的身體是大人,但心智是小孩,如果年紀更大,而且已經是老人等級的身軀,但心智跟小孩沒兩樣,則稱之為「老頑童」。
這樣的大人通常有三個常見惡的特徵-怨恨、忌妒與焦慮。
怨恨、忌妒這兩種特徵在野生動物的世界是很常見的野生生物情緒,尤其是猴子,身為人類,仍保有這些天性,因此越沒有知識的人類越容易有這樣的情緒,這是很渾然天成的,不需要後天學習,而人類之所以強大,就是因為能夠有改變天性的能力,因此能夠管控情緒的人類屬於高等級的人類。這樣的人類通常也有相當豐富的智慧。
為什麼要怨恨或忌妒?就如小孩一樣,都是為了生存、為了自立,比如小孩想要玩具,如果父母不買,小孩因為沒有自己的金錢去購買,或者沒有能力去搶,然而唯一能夠依賴的對象-父母,也不給予,就只能藉由哭喊打鬧來引起注意,從而引發怨恨,恨父母不給玩具,然後看到其他小孩有玩具可以玩,就會妒忌。
所以大人會有怨恨和妒忌,這就是來自於小孩時期遺留下來沒有改善的天性,這種人就會是所謂的「巨嬰」,身軀年齡在老一點,就是「老頑童」。
而焦慮就是無法如願以償所引發的情緒,這也是來自於孩童時期所遺留下來沒有改善的天性。
然而,利用本書所提到的善與惡這樣的心理面知識,要如何看待股市?
我常講股市是一個充滿騙局的世界,你要懂得明辨是非,善惡要分明,有些人最喜歡講的一句話就是:「能賺錢的投資方式都是好方式」,講這種話的人就是屬於知識不足的人,他們只能用基於生存的方式來明辨善惡,只要能賺錢,那便是善,不能賺錢,便是惡。
所以「短線投機能夠賺錢就是好方式」,這種說詞能成立嗎?我們來思考一下。
股市中,短線的世界是零和遊戲,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你今天在股票飆漲到高處時,把股票倒貨給其他比你更笨的投資人,造成他人破產,甚至自殺的可能,這樣還能說是善嗎?還能說是好方式嗎?在道德觀來看是否定的,但對於嘴裡講「能賺錢的投資方式都是好方式」這句話的那些人,就是善。原因就是這些人知識不足,我常常講,你如果知識不足時,常常講出來的話都會令人啼笑皆非,並且邏輯有問題。
因此沒有所謂「能賺錢的投資方式都是好方式」,投資真正的好方式,就是回歸投資的本質,也就是巴菲特及查理蒙格所推崇的價值投資,這種方式屬於長期投資,即使股價飆漲,也不會有大量倒貨的手段,因為價值投資者們眼裡關心的不是股價,而是公司的淨資產有沒有成長,所以不會害他人家破人亡,這就是智慧者眼裡的道德「善」,而不是個人需求「善」。
最後總結,對於知識不足的人,他們的善與惡,就是基於自己的個人需求,對於智慧豐厚的人,就是道德觀上的善與惡。這樣你就懂了這世間的善惡如何分辨了吧!
留言
張貼留言